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
作者:徐建飞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课程资源。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应然之举,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话语体系是一种全新的话语形态,是话语主体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将话语内容在话语语境中具体呈现而组成的观念、符号、传播系统,承载着特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信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要求从话语语境、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受众上着力,不断增强融入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持续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的感染力、亲和力和渗透力。
创构话语语境的教学场域。语境通俗来讲,其实就是运用语言、加工语言、理解语言、传递语言时所特有的环境。任何一种话语只有置身于特定的语境下,才能释放和传递语言信息,达成交流与沟通。按形成语境的场域进行分类,可分为宏观语境与微观语境。宏观语境主要是指社会层面的环境和氛围。微观语境则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创构出来的教学环境。从宏观社会环境来讲,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一经提出,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与文化主体性,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置身于这样的宏观语境,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领会其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并自觉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从微观语境层面,思政课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案例等教学元素来营造教学语境,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语境,通过视频播放、案例分析、习语金句、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打造独具魅力的思政课堂。
提升话语主体的理论素养。话语主体是指在话语语境下运用语言、符号生成意义的具体的人或社会组织形式,一般有着特定的身份与表达角度,是决定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要素,主要解决的是“谁来说”的问题。具体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话语主体主要包括专职思政课教师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理论界专家、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兼职思政课教师共同组成的“大师资”队伍。“打铁必须自身硬”,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提升理论素养和话语存量。要认真学习、充分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品格与实践要求。唯有取到“真经”,学到“真理”,炼好“内功”,才能掌握科学思想精髓,领会话语本质意蕴,丰富话语分析语料,才能在课堂上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准确无误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用真理的力量说服学生、感染学生、赢得学生。
丰富话语内容的思想意蕴。话语内容是思维的产物,是言语者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反映了话语主体想要表达和传播的思想、观念、情感等价值取向。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是一种科学化、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架构和体系,这些内容构成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按照其属性可划分为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文本话语主要是指教材话语,它由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培养目标所决定,具有稳定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实践话语则是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话语,是话语主体针对话语议题所做出的言语表达,具有多变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立足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到思政课堂,要从文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全面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特征、理论脉络和鲜明特色,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蕴涵的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十四个强调”和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的“七个着力”,从系统性、全局性、整体性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吃透思想精髓,领会核心要义,明确实践要求,并将其领会的思想意蕴融入到各门思政课教学中。
契合话语受众的思维习惯。话语受众是话语的作用对象,也是话语反馈的发出者,是接受话语内容和反馈话语效果的关键要素,主要回答“对谁说”或“谁来听”的问题。话语受众是话语体系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具有个体的差异性、构成的广泛性、需求的多样性等特征,他们会及时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兴趣偏好、价值取向、实践经验等认识和理解话语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主旨鲜明、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如何在思政课堂上与话语受众对接,产生共鸣、激发共情,让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是亟待破解的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堂,要与话语受众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身心特点、切身利益、成长规律需要结合起来,运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政治话语、文本话语、学术话语和理论话语转化为受众乐于接纳的生活话语、日常话语、大众话语和通俗话语,使习近平文化思想所体现的精神伟力潜移默化地转化为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和铸魂育人的精神滋养。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伟德bv1946官网;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研究”〈2023SJZD077〉,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化阐释研究”〈2023JSJYDJ2102〉阶段性成果)